寧夏鹽池張家場古城考古勘探通過驗收
2022-11-26
寧夏鹽池張家場古城考古勘探通過驗收
張家場古城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城西北約17公里的花馬池鎮東塘村境內,鹽池縣至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公路(G338)從城東經過。該城址是目前所知河套地區一座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秦漢時期古城遺址,學術界認為與秦漢時期的昫衍縣址有關,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會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主持的張家場古城2021-2022年度考古發掘正在進行中。
受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西安弘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有限公司獲準對張家場古城實施考古勘探,本次工作任務計劃對張家場古城內城及古城西南部墓葬區實施考古勘探,計劃勘探面積32.75萬平方米,現已完成全部工作任務。
本次工作目標是通過考古勘探,基本摸清張家場古城的功能布局,獲知古城及其周邊區域內各類遺存的屬性、特征及保存狀況,進一步了解古城的文化內涵、堆積狀態與分布范圍,完成《張家場古城遺址考古勘探報告》,為今后考古發掘、文物保護以及城址保護規劃方案編制、展示建設等提供系統、詳實、準確的勘探資料。
考古勘探工作于2021年9月進場,經過持續近一年的努力,期間因天氣及疫情原因中途有間歇,實際投入勘探技工和探工50余人,專業技術人員10余人,截止2022年8月,在完成勘探分區、勘探單元劃分、探孔布設、普探、重點卡探、遺跡研判、拍照、記錄、填表等一系列精準操作,城址規模初現,勘探發現城墻、城門、馬面、角古、道路、建筑遺跡、夯土遺跡、作坊、水井、灰坑等各類遺跡600余處,發現古代墓葬近300座,揭示出張家場遺址極為豐富的古代文化內涵。
鹽池縣地處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部邊緣,系毛烏素沙地南緣,亦是古代邊關之地,勘探地點緊鄰明長城“二道邊”,長城烽燧近在咫尺,最近處相距不足100米。該地區深居內陸,氣候環境干燥,風沙較大,工作及生活環境較為艱苦,工作人員仍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之中,保證了此次考古勘探工作任務的圓滿完成。
由于疫情原因,《張家場古城遺址考古勘探報告》完成及向業主單位全部檔案資料提交后,延至2022年11月25日,在鹽池縣張家場考古基地組織進行了《鹽池縣張家場城址考古勘探項目》驗收會,來自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參加了驗收會,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列席了會議,自治區文物局張玉處長主持驗收會。
專家組成員在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西安弘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及業務成果匯報后,對城內道路、夯土臺、水井等遺跡,以及城址的功能分區、墓葬區各時期墓葬的分布規律等問題做了提問,隨后檢查、復核了項目承擔單位提供的全部資料成果,經認真討論,評審認為本項目組織科學、規劃合理、準備充分,合同規定勘探面積30萬平方米,追補增加2.75萬平方米,計劃完成勘探面積32.75萬平方米,實際完成勘探面積33.65萬平方米,按期完成了合同規定的考古勘探任務。項目承擔單位提交的資料詳實、記錄規范,最終形成的各種記錄檔案如照片、表格、線圖、文字、RTK測繪等全部資料成果符合專業要求。內城、城南區及西南墓葬區等三大片區勘探發現城墻、道路、房址、窯址、水井、灰坑、墓葬等各類遺跡900余處,基本查清勘探范圍的地層堆積、遺跡分布情況,提交的文字、照相、繪圖、測繪等四大記錄完整。特別是對城址區及相關遺跡的調查勘探,充分利用普探、重點勘探、輔挖小型探溝、十字剖面等各種不同手段。對于不在合同范圍的外城遺址,考慮到遺址的整體性,也一并進行了調查、航拍,使得下一步對于張家場城址范圍的確定有了宏觀的了解。
專家們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驗收,完成成果為優秀。專家們建議在此次勘探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考古調查與勘探,了解外城的四至范圍與文化面貌,為后續考古發掘、研究與大遺址的保護利用等提供科學的依據。
(供稿:唐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