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金蘭寺遺址考古發掘進入尾聲
2021-04-30
2021年4月底,我公司承擔的廣州金蘭寺考古發掘協作服務項目已進入最后階段。
2020年11月,公司受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承擔金蘭寺遺址考古發掘協作工作,并配合多學科聯合考古工作開展。本次發掘布方9個,發掘面積870平方米。
金蘭寺遺址位于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金蘭寺村,屬史前大型貝丘遺址,增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本次考古發掘面積800平方米。截至今年3月底,已經發現面積約500多平方米的史前貝丘堆積,清理墓葬32座(新石器時代晚期30座、戰國時期2座),以及各時期灰坑38個、柱洞941個、灰溝21條、水井3口、墻1處,出土陶鼎、陶豆、石錛、石鉞、箭鏃、青瓷碗、瓦當等文物165件套,另有古人類遺骸30具,以及貝殼、魚骨、豬骨等動物標本。
此次考古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排列有序,呈西北-東南走向,坑內填大量貝殼。隨葬品多為實用器,器類見陶鼎、陶豆、陶釜、陶圈足罐、陶紡輪、石錛、貝玦等,碎物葬現象比較普遍。墓底多有保存較好的人骨遺骸,仰身直肢葬居多,僅1具為屈肢葬,一次葬不見棺槨等葬具,人骨可見捆縛跡象。戰國時期墓葬1座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底見1具保存完好的人骨遺骸,另1座為橢圓形墓口、長方形墓底的土坑墓,未見人骨和隨葬品。30具人類遺骸的發現為開展骨骼及牙齒形態學、骨骼生物力學、古病理學、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提供豐富的基礎材料,對于研究和闡釋中國華南史前時期古人類的微觀演化以及中國古老型智人演化,厘清華南史前時期人群遷徙互動和生業方式轉變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意義。
本次考古發掘還發現一批與生活居址相關的柱洞、水井、灰坑、灰溝、墻等遺存,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延續至清代。該批遺跡與墓葬存在相互間疊壓打破關系,證明金蘭寺遺址北部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經歷了墓地與居址功能的演變關系。
本次已發掘的30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多數墓葬骨骸保存比較完整,在珠江口以至嶺南地區都十分難得,對復原研究先秦時期環珠江口地區人種形態及人群遷徙互動意義重大。此外,遺址也為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環境變遷、先秦時期環珠江口地區人地關系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資料來源:騰訊網)。